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639字 | 阅读需12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叁拾捌期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仕途腾达,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先后参与和指挥了“围剿”太平军、陕甘捻军及收复新疆的一系列战役,并推动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他曾以一举人之身,得到两江总督陶澍、两广总督林则徐的交口称赞;以一乡绅之身,获得两任湖南巡抚的倾心倚重;以一幕僚之身,名动朝廷,受到咸丰帝的专恩眷顾;最后,仍以一举人之身,位居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
图1 左宗棠像
左宗棠的卓越政绩还体现在他关心民生、关注农业的务本举措上。他年青时就关注农业,自号“湘上农人”,视“农事为人生第一要务”,把农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细加研究。而在农学的各门类中,他特别重视农田水利事业,认为“王道之始,必致力于农田,而岁功之成,尤资夫水利”。早在率军驻扎杭州时,他就注意到:“浙江全辖土田,近山者瘠,近水者腴。民田赋重,更赖蚕桑为生理。蚕桑之利,惟浙西为最饶。民之治桑,其栽培灌溉,与治水田无异。故自古治浙有声者,莫不以水利为重也。”他早就在强调治水对农业生产所起的关键作用。
展开剩余89%西北治水
左宗棠在率部进军西北后,仍十分重视水利事业。与河道密布的浙江相比,西北地区极为缺水,“西北地多高仰,土性善渗,需水尤殷”。而没有水源或水利失修,农业生产就无法发展。1878年,他给坐镇新疆的部将刘锦棠写了一封长信,就兴修水利的重要性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西北素缺雨泽荫溉,禾、稼、蔬、棉专赖渠水,渠之来源惟恃积雪所化及泉流而已。地亩价值高下,在水分之多少,水足则地价贵,水绌则地价贱,盖自凉、甘、安、肃以达新疆,大致相若。治西北者,宜先水利,兴水利者,宜先沟洫,不易之理。惟修浚沟洫宜分次第,先干而后支,先总而后散,然后条理秩如,事不劳而功易见。”其表述的内容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后来他又总结治水经验:“治水之要,须源流并治。下游宜令深广,以资吐纳;上游宜多开沟洫,以利灌溉。”指出应对同一条河的各个区段采取不同的治水策略。
若。治西北者,宜先水利,兴水利者,宜先沟洫,不易之理。惟修浚沟洫宜分次第,先干而后支,先总而后散,然后条理秩如,事不劳而功易见。”其表述的内容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后来他又总结治水经验:“治水之要,须源流并治。下游宜令深广,以资吐纳;上游宜多开沟洫,以利灌溉。”指出应对同一条河的各个区段采取不同的治水策略。
图2刘锦棠像
左宗棠每到一地,都非常关注当地的水利疏浚情况。陕西华州有个地方官热心构筑堡寨。左宗棠认为与筑堡寨相比,修水利更重要,于是批示曰:“该牧任事实心,志趣尚好,急望其作一好官,不独堡寨一事也。华州应办之事,水利尤要,当次第行之。陕省兵燹之余,民困日甚,堡寨所以卫民,水利所以养民,先务之急,以此为最。论者每谓大乱初平,宜先休息。不知欲求休息,必先图所以休息之方。堡寨成则寇贼之患纾,水利修则饥寒之患免,劳于前者必逸于后也。”说明筑堡寨和修水利都是关系民生的重要事项,而在大乱初平之时水利是“先务之急",需要首先考虑。
治理泾河是左宗棠在西北最早兴办的水利事业。根据泾河在甘肃境内水势渐大的情况,他认为若在此处开渠灌田,可获得数百万顷沃土良田。1877年春夏,泾川县一带“旱,麦歉收,至秋旱甚,麦未下种,斗价一千八百文,民大困”。这种状况促使他下定决心根治泾河。他提出在治理泾河时要节节做闸蓄水,使之可通小阀,避免河道干涸。依此设想,他坚持疏浚泾河,并决定从国外引进新式的开河机器,开一条长二百里的河渠,并让胡雪岩代购外国机器,还雇了德国技师。泾河工程的营建以左宗棠所部勇丁为主,还征集了部分民工,但工程进度却十分缓慢。据德国技师说原因在于“渠底多系坚石”,施工困难。第二年,泾水暴涨,挖好的河渠被冲毁。这时左宗棠已被调回关内,继任者则以“节劳费”为理由停止了工程,使治泾之业不了了之。泾河的治理虽以失败告终,但左宗棠在中国率先使用进口的开河机器,显示了他作为洋务派干将独有的眼光和魄力。
图3 左宗棠手迹题刻
图4 左宗棠肃州(今酒泉)大营
左宗棠同时还支持宁夏道陶斯咏修复汉渠。1870年,陶斯咏要求拨款白银万两修复汉、唐旧渠,当时左宗棠正处于经费十分紧张的困境,但他认为事关水利农田,不可任其荒废,想方设法筹集了三千两白银,指示陶斯咏按引水灌田的户数计亩摊捐,将官办改为官助民办,“令附渠各庄堡回、汉绅民从公拟议”,算出各户应摊金额,悬榜于大道上,限日呈缴。这一举措调动了民间的力量,使工程的进展加快。
左宗棠的部将王德榜驻军在甘肃狄道、安定一带,屯田自给。1873年,为了引河水灌田,王德榜提出一个宏伟的计划:将一座高30多丈、长420丈的山坡,挖低25丈,开成明渠。这个计划连左宗棠都为之吃惊,但他还是批准了。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每天有2500名士兵参加施工,经过近一年时间才完成。完工后可以灌溉土地数十万垧(每垧约三亩),成为左宗棠在甘肃兴建的水利工程中最成功的一项。王德榜在《龙王庙碑文》中写道:“斯渠也,始造于同治十二年六月既望之翌日,以同治十三年五月晦日讫功。其长七十里,广丈有六尺。堤高三丈五尺,宽二十丈余。横亘两崖。靡金钱四百万有奇,火硝黄二千六百石。”左宗棠在给王德榜的信中充分肯定这一工程:“狄道荒地甚多,又阁下新开水利,使旱地变为上腴,尤便安插,诚为一劳永逸之举。”王德榜从此不仅是左宗棠手下的一员猛将,而且也成为一位水利专家,后来在北京永定河和江苏六合境内滁河都主持过开河、筑坝的工作。
图5 嘉峪关悬壁长城广场左宗棠雕像
西北不少地方由于降水稀少,极易发生旱灾。大旱之年,河水干涸,无水可资灌溉,只能靠掘井汲水灌田。针对这种情况,1877年左宗棠在陕甘两省发起了一场掘井运动。这在他与同僚、下属的来往函件中常常被提及。他在给陕西巡抚谭钟麟的信中说:“民间开井,虽可以工代赈,不必另为筹给。”对赴工之人,“则宜察酌情形,于赈粮之外,议加给银钱,每井一眼,给银一两或钱一千数百文,验其深浅大小以增减之。俾精壮之农得优沾实惠,而目前之救奇荒,异时之成永利,均在于此。计开数万井,所费不过数万金。如经费难敷,弟当力任之,以成其美”。明确表示如果掘井的经费不足,他愿意拿出自己的养廉银来贴补。
左宗棠的部属张曜的“嵩武军”在新疆的哈密屯田,当地用水困难。张曜发现了一条引天山水的石城子渠,但渠水在流入山地后就渗漏不见了,听说用十万条毡条铺底可防漏水。张曜将此事报告左宗棠,考虑到当时经费困难,提出只要提供六万条毡条就够了。但左宗棠却大力支持,决定拨款购买十万条毡条,彻底修复此渠。而毡条极难购到,于是他想办法从宁夏、河州、西宁等地采购,节节搬运到哈密。此渠修成后可灌溉两万亩土地。他还根据张曜治水垦荒的经验强调说:“西北治地开荒,尤资水利。就洼潴水,障之令深;引渠溉田,洒之令普。既需人工,尤资器具。……张曜躬率所部,殚力经营,而后得著成效。以后踵而行之,固此奥区,保绥戎藩,可成数十百年无穷之利。”给予张曜的治水成绩极高的评价。
图6 外国人访问左宗棠西北大营
治理永定河
1881年,左宗棠奉调京师,出任军机大臣,兼管兵部事务。在京师的几个月中,他也做了与水利相关的事。来京前他曾命王德榜、王诗正等部将率三千马、步兵驰赴张家口,以对付俄国的威胁。他到京后,中俄《伊犁条约》已签订,这支部队已不用防备俄国,任务有了改变。此时京师附近几条河流的水患已很严重,“年来旱潦频仍,虽经多方修浚尚无明效”。他在从西北经山西北上时,由河北的井陉、获鹿过正定、定州、保定,入房山、良乡、宛平各地,亲眼见到不仅道旁冰凌、沙尘漫过车轮,人马均以为苦,各地的百姓也不得水之利,反而徒受水之害。
左宗棠历来重视水利,王德榜等人在甘肃开过渠,也有经验。于是他奏请兴修京师和直隶的河道,调王德榜、王诗正各营到涿州修筑永济桥堤。左宗棠还亲自去天津,与李鸿章商量合作治理永定河的事。当时永定河的主要问题是河道淤堵、泥沙沉积导致河底积高、河面狭窄。左宗棠建议,“以水治水,顺水之性,不必与之相守,不必与之相争。……河之受病,既在上源,自应从上源施治,乃可图成”。有人提议疏通下游河口,认为此方法比较稳妥,得到了李鸿章的认可。左宗棠不同意这种主张,他认为永定河之所以难以治理,主要是因为上游挟泥沙而下,浑浊湍急。而从下游入手的治理方式,没能探及源头、疏通河道,仍是后患无穷。他主张详细勘察上游地形,就近采石,叠成阶梯状,在旁边留出缝隙,疏导河水。这样在上游节节停蓄,层递下注,使浊流变得清澈,并减缓湍急水流对河道的冲刷。等到每年秋后,按段挑出河中淤泥,以解除下游的险情,同时还能节省不少人力、物力。为提高效率,左宗棠派王诗正率部分亲军赴下游去帮助李鸿章属下的淮军分担工程,王德榜则主办上游工程。
对整治永定河,他这样记述:“直隶水利失修已久,弟请助治永定一河,力任其难。幸诸将士同心共济,踊跃赴功,得及时蒇役(完工)。只等秋汛过后,加筑三合土,俾沙土凝结,以规久远。时议颇诧为奇,实则陇上、新疆余绪可寻,通力合作,亦各行其心之所明,无它缪巧也。天下事皆当作如是观,旁人说短说长,干吾甚事。”他坦露心迹:自己热心治河只是想为百姓做点实事,至于旁人会说什么,他不会放在心上。这次治河的反响特别好,多少年难治的河流居然治理有了成效,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得到各方面的好评,在朝中主事的醇亲王奕也派人来,称赞这是了不起的创举。当时的报纸赞颂,左宗棠以侯相之尊,“犹复沐雨栉风,宣劳畿辅,其系心于国计民生,诚无时而或释”。赞颂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时刻都不忘怀。左宗棠对他治河的成功也做了解释:“弟来自田间,所部亲军又皆农家者流,从事陇中、关外屯垦,于修渠、行水诸务尤所谙悉……故毅然引为己任,不以为疑也。……现涿州之役均已告成,即直隶十余年为之无成且群疑为不治者。醇邸遣人往阅,始叹为创见。地当驿道,冠盖往来,有目共睹,不待弟军自为揄扬,而官民欢呼鼓掌,朝廷亦停赈贷之例,尤其彰明较著者矣。”
导淮入海的宏愿
图7 林则徐像
不久,左宗棠离开京师,赴南京接任两江总督。对两江地区的治理,他有自己的看法:“两江治内之策,莫要于理财;而理财之方,莫先于治水、行盐两事。诚以水利兴,可溉田而济运;盐引复,可裕课而便民,其为利固可大而可久也。”将治水和盐务当作最重要的两件大事。论及治水,他对因水灾引起的洪涝灾害有着真切的感受:“臣来自田间,素亲穑(农)事,穷檐苦况,知之颇深。有受患尚轻,而妇孺之生命已尽,放赈仅缓一两日,而沟渠之饿殍遂多者,盖水灾较旱灾尤酷,被害之处,不但田庐漂没无存,即日食亦因之顿尽。亲族同时被水,乞贷无门;锅灶亦付洪流,炊食无具。中人之家尚且枵腹(饿肚子)待尽,况极贫户口之不宿饱者乎。”他年青时曾目睹遭水灾的难民告贷无门的惨状,到老时仍记忆犹新。
住进两江总督府后,左宗棠想起两位素来崇敬的前任:陶澍和林则徐。陶澍与左宗棠有姻亲关系,左宗棠的儿子娶了陶澍的女儿为妻;林则徐晚年途经长沙时曾偶遇左宗棠,交谈后对他十分赏识。左宗棠决心履行二公未竟的遗志。陶、林二公在江南任内的重点施政,自然仍是水利和盐务。左宗棠到南京时正逢过年,刚过完元宵节,他就急不可待地去巡视辖境,勘察淮河和运河。事后他回忆当时的情况:“弟到金陵,一月后即出省阅伍。江北阅伍之暇,即与运司、各道府州县遍考水务利弊,立即督率官弁兵民切实办理。江北毕事,始出巡江南,如法行之,浚其支,导其干,水始大治。故今岁皖、豫上游盛涨,并加以蛟水,而下游尚免沉没之灾。圩田收成加倍,而浙、直告籴之船踵至,米价不涨不落,尤无伤农之虞,气象大有起色。”
左宗棠先在江南动工兴修水利。其中,治理赤山湖是他在江南治水的重点。赤山湖位于镇江的句容,承受茅山诸水入湖,分流经溧水、上元、江宁三县注入秦淮河。这里湖底积高,堤坝单薄,“旱干水溢,均受其灾,民间苦之”。为解决这一问题,左宗棠决定同时疏浚湖、河,在秦淮河上选择重要地段建闸修桥,使之收纳诸水、导引清流,使秦淮河道“以畅其流”。这样无论是居处陆上还是舟行水上都深受其益。
图8 苏北河道图
而在江北地区,导淮入海是重要的水利工程。淮河是汇集众多支流、横贯苏皖的重要河流。由于黄河改道,夺其下游,淮河入海处淤塞,改道由洪泽湖流入长江。从此,淮河河床逐渐抬高,泄水不畅,加上上游支流的泥沙汇入,使淮河成为江北一条极易泛滥的河流,为害最烈。1882年3月,经过考察,左宗棠提出一项雄心勃勃的治淮规划:将入海口段淤泥挖开一条深水道,引淮河水经云梯关一带入海。这项工程十分浩大,他则认为:“事在人为,不惜费,不惜劳,天下无不办之事。”次年,他第三次来到苏北的清江浦,“行视运河堤工,议大局复淮”。他在这次视察后所上的奏折中,陈述了根治淮河的雄心壮志:“熟察江南时务,有关于国计民生者,惟引淮水仍归云梯关入海一着,足以截断众流,捍卫淮扬数州县亿万生灵,且可化灾区为腴壤,而于江南盐漕诸政,及各省荒政,均大有裨益。”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制订了“次第举办”的复淮计划,导淮入海工程也开始分阶段实施,但因他在两江总督任上时间不长,他离任后这一工程后来无人过问。
图9 左宗棠穿黄马褂图
对在两江总督任上兴办水利与民生、海防的关系,在他上朝廷的奏折中也有所论述:“江南要政,以水利、海防为急。前明名臣有夏元吉、周忱、海瑞;我朝治吴有声绩者,推陈鹏年、陶澍、林则徐,皆名显当时,功垂后世。诚以民为邦本,食为民天。水利兴而后旱潦有备,民得所养;民得所养,而后礼义廉耻由此兴,尊亲乐利之心由此笃。民心定,民力纾,官司有所恃以为固,更得精兵、利器辅之,自可销奸慝之萌,折骄寇之焰。由是言之,水利固关系国计民生,亦实海防根本。”“臣自履任以来,日以两事自课。而苦于经费无措,不得不于盐务筹之。……比积有巨款,始饬沿江各州县将所辖之水利,分别官修、民修,大举兴办。”这段文字一则说明他的施政措施与陶澍、林则徐等先贤的施政措施之间的继承关系,二则说明水利与民生、海防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强调有了水利的保障,才会有国运的昌盛、百姓的福祉。
文章作者:南京外国语学校周媛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知识网站.上海配资知识网.股票场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